我們的生物多樣性計畫
我們的目標是最晚從2030年起,在全球所有新建的再生能源計畫都能達到生物多樣性「淨值正面效益」。為達成此項目標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推動提升生物多樣性的系列計畫,並且獲得科學界的支持。
此項創新的可行性研究,是為珊瑚育生所做的全新嘗試,展現沃旭能源推動生物多樣性並創造淨值正面效益的承諾。
位於台灣西部外海澎湖群島附近的海域,我們的夥伴-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正準備載著數萬隻珊瑚幼蟲出海。沃旭能源與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合作,將在大彰化離岸風場的離岸風機水下基礎結構上嘗試育生珊瑚。若珊瑚幼蟲成功附著在水下基礎上,將為開啟全新珊瑚育生方式邁出重要一步。
本次可行性研究中,研究者在澎湖群島岸邊收集原生珊瑚散溢的多餘受精卵,並在實驗室中孵育成能夠存活的珊瑚幼蟲,隨後將珊瑚幼蟲載運至離岸35-60公里的風力發電場,並佈放珊瑚幼蟲定著於風機水下基礎上。
我們的目標是最晚從2030年起,在全球所有新建的再生能源計畫都能達到生物多樣性「淨值正面效益」。為達成此項目標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推動提升生物多樣性的系列計畫,並且獲得科學界的支持。
此項創新的可行性研究,是為珊瑚育生所做的全新嘗試,展現沃旭能源推動生物多樣性並創造淨值正面效益的承諾。
如果這次試驗成功並且能夠大規模推行,沃旭希望在風機水下基礎上生長的珊瑚與其所繁衍的無數後代幼蟲,也能夠順著海流漂到其他海域,附著在天然形成的珊瑚礁上,持續繁榮生長。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指出,珊瑚礁是地球所有物種中最多元、最寶貴的生態系之一。
然而,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海洋溫度不斷上升並造成珊瑚白化,威脅珊瑚礁生態系的存活。
國際自然聯盟也已經將珊瑚列為瀕危物種。
我們採用非侵入性方法育生珊瑚,我們只會收集散溢至海岸的多餘珊瑚卵,完全不需要從現有珊瑚礁生態系取得。
珊瑚產卵時會釋放數十億顆卵,甚至會將海水染成粉紅色。能夠受精、孵化成珊瑚幼蟲的卵只佔極少數,我們就是收集那些被沖至海岸邊、原先無法存活的珊瑚卵。
因此,我們收集珊瑚卵的方法完全不會影響產卵的珊瑚、也不會影響珊瑚的自然繁衍。
若本次風機的可行性研究試驗成功,接下來我們會嘗試將珊瑚育生推廣至整個離岸風場。
長期來看,ReCoral珊瑚育生可行性研究的概念也可以推廣至全球溫暖水域中任何離岸風場的水下基礎結構。
在離岸風機水下基礎成長茁壯的珊瑚,成熟後也會產卵,新一代的珊瑚幼蟲可能會隨海流漂浮,在其他海域的海床自然附著,能為現有珊瑚礁注入新生機。
也可以捕捉離岸風場珊瑚產卵孵化的幼蟲,將其運送至自然形成的珊瑚礁地點野放。
上述任一種情況下,促進自然珊瑚礁復育將可創造更健全的生態系,有助於魚類和其他物種健康生長。
聯合國環境署所發布的最新珊瑚礁復育指引報告中,認為釋放珊瑚幼蟲「可能是大規模復育珊瑚礁最具可行性的方法」。
我們將與珊瑚保育界以及其他風場開發商分享本計畫所開發的技術與學習的經驗。不論此次可行性研究的結果如何,都有助於我們推動更多促進生物多樣性工作。
在澎湖沿岸收集多餘珊瑚卵,並在岸上測試場所實驗室中進行示範試驗,確認珊瑚幼蟲能夠附著在金屬結構上。
珊瑚幼蟲種植在風機水下基礎的暫時棲地─紗布籠結構─開始細部設計與原型測試,並展開製造這些網籠。
收集珊瑚卵、在岸上實驗室孵化,孵化出的幼蟲在台灣海峽大彰化離岸風電場的風機水下基礎佈放